重庆治气如何精准攻坚?
2022年2月21日,《中国环境报》第05版攻坚发表了《重庆治气如何精准攻坚?》。
“同呼吸,共命运。”空气质量好坏关系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2021年,重庆市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强化部门、区域联动,深化五大举措完成2000余项工程措施,持续改善重庆的环境空气质量。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326天,其中优146天,同比增加11天,未出现重污染天,评价空气质量的六项指标连续两年均达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重庆常态。
近日
部分区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
围绕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持续改善重庆环境空气质量
进行了交流
以分享总结经验
梳理工作思路
进一步推进治气攻坚工作
图为施工工地正进行洒水降尘。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迎“蓝”而上打硬仗
靶向治污出成效
沙坪坝区位于长江、嘉陵江和缙云山、中梁山之间的槽谷地带,静风和逆温频率高,地理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在气象条件不利情况下,冬春季的细颗粒物和夏秋季的臭氧是沙坪坝区空气质量超标的主要污染因子。
“既然先天条件不足,那我们就更要迎‘蓝’而上打硬仗。”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犹元波介绍,针对冬春季细颗粒物和夏秋季臭氧污染,沙坪坝区以工业企业整治为抓手,以削峰减排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废气深度治理。
犹元波表示,2021年,沙坪坝整治“散乱污”企业3000余家,帮扶指导45家企业完成VOCs深度治理。实施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等单位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60余台,有效降低了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
“通过‘不打招呼、不发通知、直奔现场’的方式,对涉气挥发性有机物等领域的错峰生产、污染治理情况开展督查暗访。”犹元波介绍,预警期间,累计出动1000余人次,督查暗访污染源单位1948家,监测污染源单位249家,整改问题84个,有效减少超标天数。
此外,住建、环保、城管、公安等区级部门联合街道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整治行动,凝聚大气污染攻坚合力。2021年累计整治问题153个,并建立健全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确保各项防治工作高效推进、高质完成。
犹元波还表示,2021年,沙坪坝区累计启动11次空气污染应对预警,发布调度措施近3000条,处理市区“走航”、帮扶交办问题200余个。充分运用大气网格化监测调度平台,提前预判污染天气发展趋势,及时发布空气预测预报,科学制定巡查检查、错峰生产、洒水降尘等管控措施,全力应对污染天气。
目前,沙坪坝区已连续两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在310天以上。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空气质量六项评价指标全面达标。
人多力量大
区域协作打胜仗
荣昌区地处川渝两地黄金联结点,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产业分布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比较严峻。
图为荣昌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张春连 摄
“不仅我们要蓝天,邻近的四川也要蓝天,人多力量大,就可以打个大胜仗。”荣昌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冬介绍,荣昌区与永川区与邻近的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签署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协议》,组建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动帮扶微信群。“朋友圈”的扩大,让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每天,他们都要对区域内未来7天空气质量情况进行会商预判,基本做到与周边地区同步启动污染应对工作,逐步形成了川渝两地污染共治、协力共管、信息共享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
“1+1的效益要大于2。”刘冬说,不仅在大气污染上共同防治,川渝两地还积极深化区域联动帮扶——在联合执法、应急联动、案件查办、信息共享等方面携手共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刘冬举例说,在夏秋季,加强交界区域涉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管控上,两地重点对交界处的企业实行联动检查,切实解决区域性臭氧污染问题;在冬春季,加强交界区域重点涉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企业联动帮扶,切实解决秋冬季PM2.5污染问题,共同促进川渝两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此外,他们联合检查涉气企业40余家,查看企业生产线、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控等环节,发现问题20余个,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导企业整改。
治污要打科技仗
智慧环保来帮忙
渝中区聚焦精准溯源、精细管控、精量减排,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科技支撑,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增添了不少“科技感”。
“实施在线监测,让精细管控成为新常态。”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江介绍,在工地扬尘监管方面,渝中区对重点工地加装带烟尘智能抓拍功能的高清监控设备,通过“技防+人防”,提高工地扬尘监管效能,2021年,共抓拍工地烟尘问题309个,均及时通过短信交办网格,及时处理。
在机动车尾气检测方面,耗资228万元建设汽柴油车尾气遥感快速监测系统。系统检测响应时间小于1秒,相比传统人工路检效率提高了约5倍。
在VOCs固定源监控方面,渝中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汽修业VOCs排放在线监测监控,采用红外线分析技术,达到最高“性价比”,实现废气排放浓度实时监测、实时传输;建成全区14家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并接入监管平台,实现VOCs固定源监管“全在线”“全覆盖”。
刘晓江表示,渝中区还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建设,建立健全了全域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开发并运用“生态渝中APP”,在空气污染阶段,通过监测数据迅速掌握区域污染态势以及污染高值区,再分别借助高空瞭望、高空气溶胶激光雷达扫描、走航监测、PM2.5便携式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对突出大气环境问题高效精准锁定,为精准治污提供有力支持。
“上清寺建成投用TVOCs在线监测站,填补了大气环境中VOCs监测空白,为构建光化学监测网络(PAMS)迈出坚实一步。”刘晓江介绍,渝中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市环境监测中心,以冬季大气污染过程为典型研究时段,对上清寺等重点区域开展了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监测分析,及时掌握PM2.5传统组分分布及小时变化特征,提出针对性的PM2.5应急调控措施。
此外,渝中区还率先开展柴油客货车尾气“双降”治理试点,选取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5辆国三排放水平柴油客车,通过加装柴油氧化催化器(DOC)+柴油颗粒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实现车辆尾气颗粒物去除率99%以上、氮氧化物去除率60%以上,稳定达到国六排放标准。在全市率先开展油气三次回收建设,推进10余家加油站加装“冷凝+吸附”“冷凝+膜”工艺的油气处理装置,油气排放浓度达到国标限值的50%,实现了卸油、加油、储油全阶段油气回收,为全市加油站VOCs全面控排提供借鉴。
“我们将继续强化智慧环保的实践运用,不断提升科技治污能效。”刘晓江表示,下一步,渝中区将坚持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激光雷达、远程AI+视频监控、无人机侦测、便携式监测等科技手段。同时,积极推广应用臭氧激光雷达、道路积尘走航、锅炉废气排放在线监测、卫星遥感、小型标准站、油品快速检测、高效热泵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余常海 石竹
编辑
刘凌丰
大家都在看
CQEE